목차
譯者 序言 = ⅲ
第3版 刊行에 즈음한 序言 = ⅶ
第1章 言語學習 및 敎授 = 1
1. 言語 = 5
2. 學習과 敎授 = 9
3. 言語學과 心理學의 最近 傾向 = 11
4. 應用言語學 = 17
5. 理論과 敎授法 = 19
6. 授業應用: 文法飜譯式 敎授法 = 21
推薦文獻 = 23
主題와 質問 = 24
第2章 第一言語 習得 = 26
1. 第一言語 習得의 理論 = 27
2. 行動主義的 接近方法 = 29
3. 生得的 接近方法 = 32
4. 機能的 接近方法 = 38
5. 言語能力과 言語遂行 = 42
6. 理解와 表出 = 46
7. 自然的인가, 育成인가? = 47
8. 言語의 普遍性 = 49
9. 體系性과 變異性 = 50
10. 言語와 思考 = 51
11. 模倣 = 52
12. 練習 = 55
13. 言語入力 = 57
14. 談話 = 58
15. 授業應用: Gouin과 Berlitz- 最初의 改革者들 = 60
推薦文獻 = 64
主題와 質問 = 65
第3章 第一言語와 第二言語 習得의 比較 및 對照 = 67
1. 比較 및 對照의 類型 = 70
2. 決定的 時期 假說 = 72
3. 腦神經學的 考慮事項 = 73
4. 精神運動上의 考慮事項 = 78
5. 認知的 考慮事項 = 81
6. 情意的 考慮事項 = 84
7. 言語的 考慮事項 = 89
8. 第一言語 學習에 관한 論爭點 再考 = 93
9. 授業應用: 聽覺口頭式 敎授法 = 97
推薦文獻 = 99
主題와 質問 = 100
第4章 人間의 學習 = 102
1. 쥐와 人間 = 102
2. 古典的 行動主義 = 105
3. Skinner의 作動的 條件化 = 106
4. Ausubel의 有意的 學習 理論 =110
5. 體系的 忘却 = 114
6. Rogers의 人本主義 心理學 = 118
7. 學習의 類型 = 122
8. 轉移, 干涉 및 過剩 一般化 = 125
9. 歸納推理와 演繹推理 = 128
10. 知能과 第二言語 學習 = 129
11. 授業應用: 70年代의 "企劃者" 方法들 = 133
推薦文獻 = 141
主題와 質問 = 142
第5章 學習類型과 戰略 = 145
1. 學習過程, 類型 및 戰略 = 145
2. 學習 類型 = 147
3. 場獨立型 = 149
4. 左- 右腦 機能 = 153
5. 模糊性에 대한 寬容 = 156
6. 省察性과 衝動性 = 158
7. 視覺類型 및 聽覺類型 = 159
8. 戰略 = 160
9. 學習 戰略 = 162
10. 疏通 戰略 = 165
11. 學習者 戰略訓練 = 173
12. 授業應用: 學習類型 및 戰略의 實習 = 178
推薦文獻 = 183
主題와 質問 = 183
第6章 人格 要因 = 185
1. 情意的 領域 = 186
2. 自我尊重 = 188
3. 抑壓 = 191
4. 冒險試圖 = 194
5. 不安 = 195
6. 感情移入 = 198
7. 外向性 = 202
8. Myers-Briggs의 性格類型 = 204
9. 情意的 要因 測定 = 210
10. 動機 = 211
11. 道具的 動機, 統合的 動機 및 同化的 動機 = 213
12. 內的動機와 外的動機 = 216
13. 授業應用 = 219
推薦文獻 = 223
主題와 質問 = 224
第7章 社會文化的 要因 = 226
1. 文化的 固定觀念 = 229
2. 態度 = 233
3. 文化移植 = 235
4. 敎室에서의 文化學習 = 241
5. 社會的 距離 = 245
6. Pidgin化 = 248
7. 知覺된 社會的 距離 = 249
8. 社會政治的 考慮事項 = 252
9. 言語, 思考 및 文化 = 255
10. 授業應用: 言語敎育의 原理的 接近方法을 向하여 = 261
推薦文獻 = 264
主題와 質問 = 265
第8章 對照分析, 中間言語 및 誤謬分析 = 267
1. 對照分析 假說 = 267
2. 難易度의 順序 = 270
3. 對照分析 假說의 調整 = 276
4. 有標와 普遍文法 = 280
5. 中間言語 = 281
6. 誤謬分析 = 283
7. 誤謬의 識別 및 記述 = 288
8. 中間言語 發達의 段階 = 292
9. 誤謬의 原因 = 295
10. 化石化 = 301
11. 授業應用: 誤謬修正 = 303
推薦文獻 = 309
主題와 質問 = 310
第9章 意思疏通能力 = 312
1. 意思疏通能力의 定意 = 312
2. 話用論 = 317
3. 言語 機能 = 319
4. 談話 分析 = 323
5. 文體와 格式 = 328
6. 言語와 性 = 331
7. 非言語的 疏通 = 332
8. 疏通的 言語敎授 = 337
9. 槪念-機能的 敎科課程 = 340
推薦文獻 = 343
主題와 質問 = 344
第10章 言語 테스트 = 346
1. 테스트란 무엇인가? = 346
2. 實施 可能性 = 349
3. 信賴性 = 349
4. 妥當性 = 351
5. 테스트의 種類 = 356
6. 歷史的 觀點 = 361
7. 分離테스트와 統合테스트 = 362
8. 言語熟達度: 單一性인가, 分離性인가? = 366
9. 意思疏通能力의 評價 = 367
10. 口頭熟達度 테스트 = 370
11. 授業應用: 內的動機 誘發 테스트를 創造하기 위한 段階 = 374
推薦文獻 = 377
主題와 質問 = 377
第11章 第二言語 習得의 理論 = 379
1. 理論의 分類, 假說 및 模型 = 380
2. Krashen의 入力假說 = 384
3. McLaughlin의 集中-過程 模型 = 389
4. Bialystok의 分析/自動 模型 = 392
5. 變異形 模型 = 394
6. 理論의 支持와 疑心 = 397
7. 理論에서 實踐으로 = 400
8. 直觀: 關聯理論의 探索 = 403
9. 외로운 투쟁: 言語習得의 生態 = 407
推薦文獻 = 410
主題와 質問 = 411
參考文獻 = 413
人名索引 = 473
英韓 述語 對照表 =480
索引 = 489